曾幾何時,也到了不得不服老的年紀。
往昔依舊,徒增一絲不勝唏噓的感慨。
突然念舊了起來,無來由的。
想起小學,想起國中,想起高中,還有許多不曾想起過的事。
那個城市,那裡的朋友,那邊的回憶,都是我懷念的,我想念的,我掛念的。
在四月接近尾聲的天,春夏交接之際,吹起一股濃濃由北往南的風,
這風兒的名字,叫鄉愁。
拿起seven的立頓奶茶,會想起以前我是多麼的愛喝它。
比起麥香或是阿薩姆,我還是喜歡喝立頓,以前也常常去seven買。
也許可以這麼說,喝著喝著,我就長大了,我就老了。
當時的喝著立頓的我,還只是個10來歲的孩子,如今,我已經是個20歲的大人了。
以前還會把頭抬起來望著上面想:「我還有多久才會變得跟他們一樣?我還要多久才會上大學?」
如今我已變成低下頭去看那些也跟我以前一樣的孩子們,思考著跟我一樣的問題。
說不定哪天我會蹲下來摸著他們的頭說:「不急不急,將你現在的生活填滿色彩,比什麼都還重要。」
是阿,就像每個人生都是一樣的,總有一個顏色作為基底的色調,再在上面添上其他的顏色,
但往往,受限於最初的顏色,再新塗上去的,為了維持畫面的一致,可能是同個色系或是對比色,
雖然好看,最後卻也捨棄掉其他繽紛的顏色,如果可以,就算讓畫面不協調,我也想把所有顏色,
通通都往我的人生上潑,只是我就如同大部分的大人一樣,已經被社會豢養,喪失了那樣的氣力。
常常我們所思念的,不是往昔依舊,而是人去樓空的感慨。
滄海桑田,才會令人更感物換星移,覺得原來自己那日一走後,
再回來時,早已經全都變了個樣貌,再也不是自己曾待過的那個地方,
這個時候,我們僅能憑靠思念之情,在腦海中,在回憶裡,在斷斷續續的夢境,
找尋還殘留在手掌心的溫度,找尋那「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朦朧。
站在高處眺望已經只能活在記憶中的故鄉,不禁又泛起一股淡淡的鄉愁。
聽完朋友的故事,突然想起蘇軾的《江城子》的片段,
低首細細從頭吟詠,別有一股深沈的感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不論是短至幾個月或是長至五年、十年的分手、分開、分別,
內心的傷痛或是悲愴,都是無法言喻的難過,傷痕也不知道何時會痊癒。
淺的傷口、深的傷口不一定何時會癒合,有時還是要看復原的狀況還有一些些的機運。
時間是一相對的概念,風風雨雨的一年與平淡無奇的十年,或許強度就會有所差別,
而且,分別那刻的羈絆關係,有時也影響了傷口的深度,
如果早是一對怨偶的話,那分手時反而不會那麼痛,
苦就苦在如果分手時卻還是彼此喜歡,卻因為環境或其他原因而被迫分開時,
那時的痛苦,才真的是怎麼也說不出,只能把淚流,只能將話吞,只能微笑以對心中滿腹酸楚。
就像在《安娜‧卡列妮娜》裡的開卷詞所說:
「幸福的家庭全都非常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而我們只是從感情的最終形式,婚姻裡,再把它還原成最初的情人而已。
不論是情侶或是家庭,不管是什麼時候在一起的情人,或是在一起多久的伴侶,
裡面所包含的感情其實都極其類似,縱使愛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展現,
但愛的本質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於焉,分手亦然。
從感情的開始看起,必然可以預期感情的持續,還有感情的保存,
感情並不會結束,只有人的關係才會。
好似「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這句話所想傳達的,破裂的關係仍然無法斬斷感情的羈絆,
斬斷感情的藕斷絲連的,依然是操之在己。
只不過全然的斷乾淨、封鎖、再也不去碰觸,或是將之昇華,成為灌溉自己的養分而汲取之,
也依然是操之在己的,只是這樣的決定,確實很難以下決定。
長時間的愛情與短時間愛情,差別可能不在於感情的強度與濃度,
而是在於習慣與否跟回憶的長度,越久的習慣就越不容易去不習慣,也就越難以割捨,
自然當不得不要去建立一個新的習慣時,就更難以打破舊有的習慣,
因為,我們並不可能回到這個習慣之前的那個習慣,習慣不像是覆蓋下去的顏料可以剝下,
它比較像是水彩般,蓋上去之後,只會加深後面的顏色,所以只能用下一個顏色蓋上去,不斷的覆蓋。
至於回憶的長度代表了觸景傷情的程度跟提取的容易度,越容易想起某件過往的事跟當下的感情時,
自然也就會讓自己處於一個越難過的情況,而且越難以自拔。
或許,大部分的朋友們都會說:「加油一點,努力一些,趕緊振作起來之類的話……」
我卻想說:「就深陷其中吧!啃蝕悲傷,吸吮難過,直到休息夠了,可以站起來之前,
朋友們會在旁邊守候,你會知道你不是一個人,而這樣我想也就夠了。」
一個人的悲傷顏色或許很深很深,但是加入很多水之後,就會被稀釋的很清很清,
唯有當它清澈時,才能看到原初愛情最純的顏色。
屆時,將不再難過,而是去擁抱一切,擁有過的、正擁有的、或是未來可能會擁有的。
「A paper a day, keep the teacher away.」
讀書讀瘋了,自然會自己找點樂子來做,不然持續維持在一個高度焦慮或緊張的狀態是不太好的。
本來的出處是「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英文版。
一開始只想藉此暗諷讓自己在考前一個禮拜要一天趕出一份作業來交差的不人道,
也就是前面的半句,後來為了成對句,就變成感覺具有正向意義的整句了。
這就有點像是「舉燭」這個詞本來只是口誤,卻誤被解釋成好的意義後,而成了美談。
也許它終究只是個美麗的錯誤,但正因為它美麗,所以在花瓣掉落前,仍然可以華美的綻放開來。
寫完作業,接著是七科全系上必選修的考試週,也是待在圖書館開夜車的日子。
依據過往的經驗,開夜車這種事是不存在真實生活的,只能從小說或文章中看到。
諸如「整夜不睡得狂k書,隔天一早考完就睡到死」的這類的語句,就只是一種文字的敘述,
直到最近,才確然的成為了真實的體驗,那是一種從晚讀到早,走出圖書館看日出會偶得的領悟。
領悟什麼?領悟平常就要唸書,不要積到考前才讀,不然覺得會念不完念不熟,還要開夜車。
但領悟終究只是領悟,而不會成為一種覺悟,所以下次,還是會如同印度教的輪迴觀念,
這次的人生,只是上次的人生跟下次的人生的因果循環報應,
而平常不讀書,就會在每次要大考時,得到報應,伴隨著深刻的感受。
其實我要說的,是那種晚上6、7點進入圖書館,一路念到早上4、5點的感受。
書念不完的焦躁,囫圇吞棗的念法,只能讀進多少算多少,把所有可能會考的東西都看過一遍,
這樣的事,確實不是以前會發生的,以前頂多念到半夜1、2點,就會放棄不念而去睡覺,
因為總覺得,一個好的考試精神會比在考前的幾個小時裡多念一點要來的有用,
也許以前會這樣是因為平常都有在唸書,所以考前再多讀一、兩個小時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現在是連個子兒的沒看,而且課本是原文書、考試是原文的我們,
還得經過一個中文知識轉換成英文單字的歷程,這時也不禁感嘆自己為何從小不學好,也不好好學。
不過仍然,這只是一個領悟或體悟,而從來不是個覺悟。
夜半的圖書館,沒有鐘聲,亦沒有客船,只有偶然響起的鬧鐘聲,還有G版的幹譙聲。
雖然不是一種全然的安靜,卻是一種默契般的寧靜,像是回到了舊時拼基測或學測時的情景,
每一個人都正為自己的考試而努力唸書,為自己的未來人生而勇敢奮鬥。
念累了,就趴下來小睡一下,再繼續起來念,直到唸完了,或是真的唸完了而不想在唸時,
這才會收拾桌面,回到宿舍小憩一下,等著面對等會的考試。
走出圖書館時,天剛濛濛亮,還有一層薄霧掩蓋住太陽,陽光穿透雲層點點的散落在地上,
天亮了,又是新的一天,沒有什麼是不會過去的,只是當下我們覺得時間很長罷了。
每個人都曾年輕過,都會長大,也都將衰老,往事也如同浮雲流水般,會飄過會流走。
沒有什麼事是我們抓的住的,也沒有什麼事是我們帶的走的,所以我們只能選擇將它留下。
留給下一個人,也許就是一種傳承的觀念,這樣才可以令它能夠真真正正的永遠流傳下去。
如果只為了一己之私而獨占,到最後就會失傳會被掩埋,結果必然將如同櫻花般傾刻,
而不是如同太陽般一直的發光發熱,照耀著大地與萬物,供給後代新的能量。
因此,人生不只是要為自己而活,更要活在別人的生命中。
為自己而活,只能開一季燦爛的花朵,活在別人的生命中,更能長長久久的怒放。
只不過活在別人生命中,仍然有兩種形式可以選擇,可能是用善惡、好壞、愛恨等二元方式去區分,
也就是以最極端的兩種方式、力量去留下影響力,然後一路影響下去。
被影響的人,也有兩條路可以選擇,選擇被影響、或是不被影響,
而人生,說穿了,也像是這樣不斷的做選擇,不論是命定論或是創造論,選擇都是必經之過程。
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心情好,也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心情不好,
我們可以選擇讀這個科系,也可以選擇讀那個科系,
有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件無傷大雅的小事,可能不會對自己及周遭影響太大,
但有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件左右許多人生命的大事,這時的決定反而事關重大。
畢竟,「一步錯,步步錯。」「一子錯,全盤皆輸。」
棋局尚且可以重來,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沒有人有輸光了還能翻盤的本錢。
現在也剛到了人生大概1/4的階段,對於前1/4的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對於後3/4的人來說,是無限追懷的,畢竟,人始終是過去所構築的產物,
沒有過去,就如同沒有地基般,傾刻間終將灰飛湮滅。
如果生命是一線性的時間軸的話,唯有用波動的人生去解釋,才會精彩。
所以我漸漸學會獨立,而不是依賴,懂得該長大,而不是退縮成小孩。
當然,這仍然是個領悟,而不是個覺悟,所以有時還是會依賴,也還是會像小孩。
有時,長大、成熟、變大人,都等同於將心中曾經有過的小孩,一點一點的抹殺掉,
最初的那個最純的色彩,在經過其他顏色不斷的掩蓋之後,最後成了混濁不清類似於黑色的顏色。
成為了能夠支持保護別人的人,卻再也無法守護自己,脆弱的心如同玻璃般易碎,
但堅硬的心卻也如同被冰住的鋼鐵般,仍然是一敲就碎,因為我們都已忘了,天真無邪的柔軟。
看盡社會的黑暗,體驗人生的險惡,卻散發不出兒時的光輝。
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同時,卻也一步一步的向下掉落,
不是拒絕長大,也不是害怕死亡,真正恐懼的,是最後再也不認識自己了。
所以到終老時,靠著回憶過去,來重新建構自己曾有的一生,是苦是樂是喜是悲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終將再活一次,而且一直活下去。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Apr 26 Sun 2009 12:25
雜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